三国时代,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谋士,他们以智慧和勇谋推动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三国是个群雄割据、战火纷飞的乱世,因此很多人才难展抱负,结局也多带悲情色彩。今天,我们来盘点三国六位顶尖谋士,看看他们是谁,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。
---
一、诸葛亮
水镜先生司马徽曾评价:“卧龙凤雏,得一人可得天下。”其中卧龙指的正是诸葛亮。
诸葛亮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卓越的谋士之一。汉末天下大乱,他没有急于投身某位君主麾下争权夺利,而是隐居在偏僻的卧龙岗,静心观察天下局势,等待明主的出现。刘备作为汉室宗亲,汉室衰败后,四处奔走想复兴汉室,但苦于缺乏顶级谋士辅助,征战多年终未成大业。
在依附刘表期间,徐庶投奔刘备,协助击败曹军数次,令刘备认识到谋士的重要性。后来徐庶因母亲被曹操控制,出于孝心离开刘备,临走时极力推荐好友诸葛亮。于是,刘备三顾茅庐,感动了诸葛亮,遂跟随刘备出山。
展开剩余83%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策为刘备指明了夺取荆州、益州和汉中的战略路线,并促成了与孙权的联盟,从而实现了三分天下的格局。
刘备去世后,诸葛亮继续肩负匡扶汉室的使命,数次北伐曹魏。虽尽心尽力,但因蜀汉国力有限,终未成功,病逝于五丈原北伐途中。
---
二、司马懿
司马懿是一位才干卓越的能臣,其才能几乎可与诸葛亮相提并论,但他并非忠臣,而是篡夺曹魏政权的关键人物,因而背负了终身骂名。
建安十九年,刘备夺取益州,曹操忌惮其势力壮大,意图夺取汉中以遏制刘备。司马懿建议曹操趁人心未稳时进攻益州,奈何曹操嫌其贪心,未采纳此言,仅先攻占汉中,结果刘备稳固益州后反夺汉中。此事也成了“得陇望蜀”的典故由来。
建安二十四年,关羽水淹七军,声势大振,令曹魏震动,曹操甚至想迁都避敌。司马懿洞察时局,建议曹操与孙权联手对付关羽。虽然孙权是刘备盟友,但为了遏制刘备的强势,孙权愿意背盟与曹操合作。果然,孙权趁机夺取荆州,关羽军心涣散,最终兵败被杀。
司马懿虽不被曹操重用,但曹丕、曹叡时期谋臣大多凋零,司马懿开始崭露头角。与诸葛亮对峙时,他利用蜀汉国力不足和祁山地势险阻,采取坚守拖延策略,耗尽蜀军粮草,迫使诸葛亮撤退,赢得了这场智斗。
曹芳即位后,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,彻底掌控曹魏政权,开创了司马氏的天下。
---
三、贾诩
贾诩是一名极具谋略的顶级谋士,但其计谋多带毒辣,因此被称作“毒士”。
他最初是董卓的谋士。董卓被吕布杀后,部将李傕、郭汜打算解散兵力回西凉,贾诩劝说他们不如带兵反攻长安,再失败也可逃走。李郭采纳此计,攻陷长安,因报复董卓大肆屠城,百姓死伤惨重。
后来李郭内斗,贾诩转投张绣。建安三年,曹操攻张绣,袁绍趁机袭许昌,曹操紧急撤军。张绣想追击,贾诩最初劝阻,张绣不听结果败退,后改听贾诩建议再追击,反败为胜。贾诩解释因曹军先派精锐断后,后撤军时多是残兵,追击时机需把握。
张绣原本想投降袁绍,贾诩劝他应投曹操,因袁绍势弱难保重用,曹操感激雪中送炭,二人最终归顺曹操。
贾诩为曹操献计良多,潼关之战上献离间计,挑拨马超与韩遂反目,助曹操获胜。曹操晚年为世子之位困扰时,贾诩巧妙暗示曹操应传位给曹丕,避免兄弟内讧,曹操大悟。曹丕即位后厚待贾诩,使其善终。
---
四、庞统
司马徽口中称为凤雏的便是庞统。庞统初为周瑜幕僚,周瑜死后因相貌丑陋不被孙权重用。转至荆州,刘备也因庞统貌相不佳,只任命他为一县令,庞统不满,任职期间荒废公务,醉酒颓废。
刘备得知后震怒,派张飞调查,庞统半天内处理完积压公事,令张飞震惊,刘备遂重新重用庞统。
庞统献上夺取益州的三计,刘备采纳中计。助刘备攻取益州期间,庞统因急于立功,亲自领军攻城,被敌箭射中重伤,终不治身亡,年仅36岁。
---
五、荀彧
荀彧是曹操麾下的王佐之才,才智过人。到曹操帐下后,他劝曹操迎奉汉献帝,借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策略扩大影响力。荀彧还推荐了郭嘉、荀攸、戏志才、钟繇等众多名士,助曹操夺取大片土地。
尽管荀彧才干出众,但他反对曹操进爵国公、加封九锡,被排挤弃用,最终郁郁而终。
---
六、周瑜
周瑜是少年英才,二十出头便助孙策连战连捷,夺得江东六郡,为江东奠定基业。
建安五年孙策被仇敌所杀,周瑜继任辅佐孙权。曹操击败袁绍等强敌,南下二十万大军,欲消灭孙权统一天下。刘表死后,其子投降曹操,使曹操更有信心轻取孙权,殊不知遇上了少年英才周瑜。
尽管兵力仅三万,周瑜沉着冷静,刻苦训练水军。曹操将战船连成一片,便于北方士兵操练,周瑜抓住这一点,放火烧毁曹操舰队,令曹操损失惨重,败退北方。
曹操撤军后,周瑜准备夺益州,联合马超抵御曹操,未料英年早逝。其继任者鲁肃才略不及,转为防守,江东失去了争夺天下的锐气。
---
这六位谋士各具风采,有的忠诚坚定,有的权谋狠辣,有的英勇果敢,他们共同书写了三国的波澜壮阔,也留下了许多令人唏嘘的历史故事。你对哪位谋士的故事印象最深呢?
发布于:天津市证券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