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7年,杨振宁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,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。值得注意的是,他那时尚未加入美国国籍。这一消息一经传出,迅速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。那时,杨振宁的父母仍在中国大陆,而他的岳父杜聿明作为国民党的战犯,正在北京的功德林接受改造。杨振宁的岳母曹秀清则身在台湾。对于杨振宁来说,这不仅是家事,也是一个极具政治意义的事件,牵动着许多人对他将前往大陆还是台湾探亲的猜测和关注。
杨振宁为何会与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结为连理?背后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。1944年,杨振宁从西南联大研究院毕业后,被安排到联大附中教书,而杜致礼恰巧是他执教的高二班学生。当时,他们之间仅是师生关系,杜致礼回忆起那时的杨振宁,称他是一个“既害羞又认真”的大男生。时光转瞬即逝,1945年8月,杨振宁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。两年后的1947年,18岁的杜致礼在宋美龄的介绍下也来到了美国,进入“卫理斯学院”学习英国文学。然而,由于父亲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我军俘虏,杜家经济陷入困境,杜致礼最终选择转入免费的“圣文森学院”继续深造。
展开剩余84%1949年,杜致礼在美国普林斯顿的一个中国餐馆偶遇杨振宁,这次意外的重逢让两人更加亲近。年龄相仿,志同道合的他们迅速坠入爱河,并在一年后结为夫妻。而杜致礼的家人则经历了更多的困境。1949年5月,上海解放前夕,在蒋介石的指令下,杜致礼的母亲曹秀清带着五个孩子和婆婆匆忙飞往台湾。刚到台湾时,他们一无所有,衣食尚且艰难,曹秀清不得不依靠杜聿明的老部下四处奔走,才在台北烟酒公卖局找到一份工作,过着困苦的生活。
然而,生活的艰辛并未停歇。杜致礼的长子杜致仁前往美国读大学,面临着高昂的学费。为了维持学业,杜致仁白天上学,晚上做兼职,直到最终力不从心,不得不向母亲求助。无奈之下,曹秀清写信给蒋介石求援,蒋介石基于杜聿明的往日功绩,勉强拨款1000美元,然而这点资金远不足以支付杜致仁一年的学费。绝望中的杜致仁选择了自杀,这一悲剧对曹秀清打击巨大。
然而,当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时,国民党当局对曹秀清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。宋美龄亲自派车接曹秀清到官邸,祝贺她的女婿获得诺贝尔奖,并在会话中暗示她可以去美国探望杨振宁,同时表达了希望杨振宁能协助蒋总统反攻大陆的政治意图。曹秀清此时才意识到,原来宋美龄所谓的“关心”别有用心。
1959年初,曹秀清终于得到了去美国探亲的许可。然而,她到达美国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退掉回程机票,决定永远留在美国。相比之下,祖国大陆对杨振宁的关怀更显真诚。1955年,杨振宁刚开始为人所知时,周恩来就通过渠道与他建立了联系。当时,杜聿明正被关押改造,外界关于他生死的传闻四起。通过周恩来的关心,杨振宁收到了杜聿明的亲笔信,得知岳父在北京一切安好。
1957年,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,周恩来立即决定派遣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赴瑞典祝贺,并希望杜聿明能写信给杨振宁祝贺。这封由杜聿明亲笔写就的简短信件也传达了浓浓的亲情:
亲爱的宁婿:
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尔奖金,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。
杜聿明 即草
杨振宁也不忘回信,感谢岳父的深情厚意。受到了祖国的关怀,杨振宁最终决定前往中国大陆探亲。1971年春,中美关系缓和,美国政府取消了对中国旅行的禁令。杨振宁便携妻杜致礼从美国出发,终于回到了阔别26年的故土,成为首位访问新中国的美籍华人科学家。
到达上海后,杨振宁与年迈的父亲见面。杨武之教授因糖尿病住院在华山医院接受治疗,这让杨振宁感动不已。此后,杨振宁又前往北京,与中学和大学时期的老朋友邓稼先重逢。由于保密制度的规定,邓稼先并未透露自己的工作细节,而杨振宁也极为理解,不敢多问。然而,杨振宁心中却有一个疑问:关于中国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报道中,提到邓稼先参与了相关工作,并且还有一名美国人协助成功试爆。离开北京时,杨振宁忍不住问了邓稼先这个问题,邓稼先没有正面回答,只是让他先登机,之后再告诉他。几天后,邓稼先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将事实告诉了杨振宁,澄清了“美国人参与”的谣言。杨振宁收到信后,深受触动,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。
对于杨振宁而言,这次回国最重要的一部分,是与岳父杜聿明的重聚。1959年12月4日,杜聿明因表现良好被特赦,并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专员。1963年,曹秀清从美国回到北京,与杜聿明团聚。两家人在周恩来的接见和宴请中再次聚首。席间,周恩来幽默地调侃杨振宁称呼杜聿明为“杜先生”,并纠正道:“应该叫岳丈大人!”气氛温馨、轻松。此后,杨振宁夫妇每年都会回国探亲,并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。
1973年,杨振宁夫妇第四次回国时,他提出希望见毛泽东。很快,毛泽东同意了会见,并与杨振宁展开了一场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对话。毛泽东就杨振宁所提的“虚子”问题从哲学角度给予了启发性的回答,让杨振宁感到深受启发。会见结束时,毛泽东对杨振宁表示:“感谢你这位自然科学家,你对世界是有贡献的。”杨振宁则祝毛泽东万寿无疆,毛泽东却哈哈大笑并调侃:“你不要讲,这句话不对,不科学!”
1973年7月18日,周恩来也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宴会,接待了杨振宁夫妇和杜聿明夫妇。席间气氛轻松愉快,杜致礼还开玩笑地调侃周恩来,“你们是重男轻女,设宴都在安徽厅。”周恩来大笑,毫不介意。
在频繁回国后的这些年,杨振宁逐渐了解了祖国科学技术的现状,并决定利用自己在中美之间的桥梁作用,为祖国的科技建设出力。在上世纪70年代,中国计划建设一座大型高能物理加速器,杨振宁为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,认为当时的中国经济困难,建设如此昂贵的设备并不现实。虽然他的观点未被完全采纳,但最终事实证明他的担忧是有道理的,1980年,原计划的50GeV加速器项目被迫停滞,而后改建为更为经济的5.6GeV对撞机。
这些年里,杨振宁一直为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贡献力量,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软实力发展。2017年,杨振宁正式恢复中国国籍,并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2021年,他再次入选“感
发布于:天津市证券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