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美国总统唐纳德·特朗普向外界放出豪言,他自信地宣称,印度已经完全停止了从俄罗斯进口石油。这话听起来斩钉截铁,似乎预示着华盛顿的施压取得了预期效果。
然而,仅仅一天之后,新德里的官方回应就给特朗普泼了一盆冷水。印度政府两名高级官员明确否认了这一说法,坚称国家能源政策没有丝毫改变。
他们强调,印度企业完全有权根据市场需求正常采购俄罗斯石油,这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。这番表态,直接打脸了美国总统的乐观判断。
特朗普政府的此次行动并非孤立。此前,华盛顿已宣布,将从8月1日起对所有印度进口商品加征25%的关税,并额外收取“惩罚性费用”。
这无疑是美国试图在俄乌冲突问题上,通过经济大棒迫使印度选边站队,切断其与俄罗斯关键能源联系的最新尝试。
华盛顿的算盘
美国这次对印度出重拳,其背后逻辑似乎很简单:认定印度是个“软柿子”。华盛顿的决策者们或许认为,相比中国,印度更容易在外部压力面前屈服。
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。回顾过往,印度在美国发起的关税战中,最终选择了妥协,接受了25%的关税惩罚。而中国面对类似的贸易摩擦,则采取了坚决的反制措施。
这种历史经验,可能让特朗普政府错估了印度此次应对的决心。他们还对美印之间巨大的贸易逆差耿耿于怀。
数据显示,去年美印双边贸易总额高达1288亿美元,其中印度对美国的顺差达到了惊人的458亿美元。这在特朗普看来,是急需纠正的“不公平”贸易。
华盛顿试图通过切断印度的俄油进口,既能削弱俄罗斯的能源收入,又能推动印度更彻底地融入其“印太战略”,对抗中国。然而,他们似乎忽视了俄油对印度经济的深远影响。
新德里不买账
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,新德里并没有选择退缩,而是迅速展开了全面的反击,态度异常强硬。
首先是官方层面的直接否认。8月2日,印度高官的明确表态,直接驳斥了特朗普的“胜利宣言”,强调国家政策未变,俄油采购将一切照旧。
其次,印度对俄油的需求有其深层经济考量。数据显示,近年来印度凭借大量购买折扣价的俄罗斯石油,已经为国家节省了超过4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。
更重要的是,印度不仅自己使用这些石油,还将其加工后转售给欧洲市场。今年第一季度,印度对荷兰、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精炼燃油出口同比增长了22%。
这笔巨大的经济利益,早已成为印度国家战略利益的核心部分,根本不是轻易就能放弃的。
此外,印度还对美国试图用F-35战机“拉拢”的意图不屑一顾。印度方面公开指出,关于F-35的采购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。
这表明印度拒绝被美国简单的“胡萝卜加大棒”策略所捆绑,坚持自身独立自主的外交和国防路线。
印方还反驳了美方的指责,强调印度进口俄油是民生必需,而美国自己进口的俄罗斯商品,如核燃料和化肥,并非最关键的需求,这显然是一种双重标准。
当抱怨遇上补刀
正当新德里在国际舞台上独力顶回美国压力之际,一个出人意料的“声援”出现了,它让这场美印之间的对峙,演变成了一场针对美国“双重标准”的国际合唱。
印度外交事务学者罗宾德·萨赫德夫的观点,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印度国内一部分人的普遍抱怨。他公开质疑,为何美国对同样大量购买俄油的中国,施压程度反而更小。
萨赫德夫认为,美国在“不公平”地针对印度,这是一种明显的“双重标准”,甚至暗示美国在试图“祸水东引”,将国际焦点从中国身上转移。
与此同时,来自联合国安理会的“补刀”则显得更为精准和有力。7月31日,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会议上的一番发言,揭开了美国的虚伪面纱。
耿爽直截了当地指出,美国一方面要求其他国家制裁俄罗斯,与俄方切割,另一方面自己却在大量进口俄罗斯的战略物资,这堪称极致的“双重标准”。
他列举了具体数据,比如去年美国从俄罗斯进口化肥的总额同比增长了5.6%,此外还包括核燃料、钛合金等关键物资,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。
耿爽的发言,无疑是直接戳中了美国外交政策的痛点,在国际公开场合对华盛顿的胁迫逻辑进行了有力的回击。
这两个声音,一个来自被美国视为“伙伴”却又施压的印度,一个来自被美国视为战略“对手”的中国,却在没有事先协调的情况下。
它们共同指向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矛盾和虚伪性。耿爽的发言,客观上为印度的强硬立场提供了有力的道义支持和国际舆论掩护。
几天后的8月3日上午,中俄“海上联合”演习正式启动,中方舰艇编队驶向符拉迪沃斯托克。这一系列事件,进一步凸显了美国单边胁迫策略在全球多极化背景下的孤立和失效。
结语
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发动的这场极限施压,原本旨在离间印俄关系,并进一步孤立中国,但最终却以总统“被打脸”的结局收场。
这不仅是印度顶住压力,捍卫自身利益的胜利,更是美国单边主义逻辑在全球多极化格局下的一次显著挫败。
华盛顿基于“欺软怕硬”的错误判断,试图通过经济胁迫迫使印度屈服,却反而让新德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,对美国妥协的代价可能远超预期。
令人玩味的是,此次事件甚至促使印度国内出现了重启“中俄印三边机制”的呼声,莫迪政府也开始重新评估其对华关系。试图制造对手,最终可能只会促成更多、更复杂的联合。
证券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