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州,这座西北重镇,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。1949年8月,一场决定西北战局走向的激烈攻坚战在此打响。我军攻克这座号称“固若金汤”的坚城,歼敌数万,俘虏无数。然而,战役结束后,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出现了:在数万名被俘人员中,竟然没有一名团级以上的国民党军官。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内情?
决战前夜:马家军的“盘算”
在此次战役打响前,国民党方面并非没有预案。他们曾将目光投向六盘山附近的平凉,欲在此与我军展开决战。然而,驻守西北的“二马”(马步芳与马鸿逵)各有盘算,均不愿充当炮灰,导致这一计划在不足十天内便告吹。
随即,国民党匆忙调整部署,试图将我军诱入兰州,再由马鸿逵和胡宗南形成合围之势,借此拖延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行进速度。阎锡山甚至暗中通电新疆陶峙岳,以备不时之需。马步芳听从指示,在兰州倾尽全力构筑防线,不仅在主城区部署了三个兵团,更在城东远郊处安置了三万人严防死守,使兰州城一度被视为“固若金汤”。
对此,毛主席和彭德怀司令员洞若观火。彼时的国共力量对比已今非昔比,解放军势如破竹的战绩足以证明其强大的战斗力。我党高层并不惧怕敌人重兵把守,反而乐见其集结,最担心的是敌军主力部队退回青海,依托广袤草原和陡峭山峰,为解放进程增加难度。因此,马家军的战略安排,正是我方乐见其成的。彭德怀早前曾认为西北战役的关键不在兰州,而在甘肃,但兰州的重要性随着马家军的固守而凸显。
我军也做了充分准备,彭德怀将军采取了“钳胡打马”的策略,即由第十八兵团牵制胡宗南于秦岭,随后集中第一、第二、第十九兵团对马家军发起总攻。为应对这场长久攻坚战,军委不仅进行了政治动员,更调集了高达十五万随军民工,彰显了必胜的决心。
血肉磨坊:攻坚兰州之惨烈
我军三路大军从不同方向西进兰州,清扫沿途敌军。八月九日,第十九兵团经平凉向兰西公路进发,率先攻占华家岭、会宁、定西,随后驻扎在兰州城东的定远镇。第二兵团用九天时间从秦安地区赶至兰州城南。第一兵团则解放了陇西和渭源,歼敌一千四百余人,甚至有部队计划围歼盘旋在秦岭的胡宗南。沿途百姓踊跃支援,为战士们提供了帮助。
然而,初期进展的顺利,并未预示着兰州战役的坦途。八月二十一日,我军在试探性进攻中,因轻敌和准备不足而遭遇挫折,一日激战便造成超过千人伤亡。彭德怀司令员当机立断,紧急叫停行动,并亲率指挥部迁至兰州城郊,以便更近距离地审视敌情,重新调整作战计划。侦察得知,敌军重兵集结在兰州城南山,此地势险军多;而东西两翼防守薄弱,城北的黄河铁桥则是敌军唯一的退路。攻克兰州的关键在于南山,而阻止敌人逃跑则在于及时封锁黄河大桥。毛主席也对此战役抱持乐观态度,建议彭德怀做好“一次不成就两次,两次攻取不成就三次”的心理准备。
八月二十五日清晨,我军对兰州发起总攻。彭司令一声令下,战士们如潮水般向前涌去。城外枪声四起,硝烟弥漫,敌我双方士气高昂。沈家岭是国军在兰州南山的第一道重兵阵地。第四军第三十一团承担了这项艰巨任务,二营率先冲锋,战士们奋不顾身,攻破第一道防线后,又迅速突破第二道。正当战士们以为胜利在望时,敌人发起了气急败坏的反扑。王学礼团长急调三营支援,敌军援兵也源源不断。第四军军长又将第三十团调来协同作战。激战至当日十八时,我军终于占领沈家岭全部阵地,但付出了巨大牺牲,第三十一团全团仅剩三百余人,团长王学礼和副团长王克忠英勇牺牲。
与此同时,营盘岭的战斗同样惨烈。敌人防御工事牢固,十七师七连多次爆破未果。危急时刻,三十三岁的曹德荣毅然抱起二十五公斤炸药包冲上前,以血肉之躯炸开了敌人坚不可摧的碉堡,为战友们开辟了道路。战后,战友们只找到了他的一只手。战士们借着缺口冲入营盘岭,义愤填膺地与敌殊死搏斗,有的连队打到最后仅剩十几人。直到当日十七时,我军攻占营盘岭主峰。窦家山阵地同样在第六十三军几个小时的生死较量后,被我军牢牢掌握,彻底扼住了兰州通往西安的重要交通要道,切断了敌军从此处逃跑的可能。
溃堤之日:将帅的“金蝉脱壳”
兰州城防总指挥马继援在营盘岭失守后,曾向远在秦岭的胡宗南和已携部出走的马鸿逵发电求援,然而援军迟迟未至。面对炮火连天的城外和逐渐收紧的包围圈,马继援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。他召集了马家军中所有团级以上的军官开会,外界误以为是战前动员,鼓励将士们与兰州城共存亡。谁知,会议结束后不久,马继援便秘密通电马步芳,汇报了兰州城的真实情况,并于当日夜里乘飞机仓皇逃往西宁。
决战进入最后关头,我军第七师在七里河阻击敌军,得知敌方即将抱团逃跑的消息。师长当机立断,一面向上级报告,一面率军追向敌军唯一的撤退通道——黄河铁桥。战士们向铁桥发起猛烈攻击,集中所有机枪和冲锋枪压制敌人。大量敌军涌向大桥,试图趁乱逃命,然而一辆装满弹药的卡车被击中,堵塞了前方的通道,导致大批逃兵无路可走,跌入冰冷的黄河水中,约有两千人葬身于翻腾的浪涛。激战数小时后,我军于凌晨一时完全控制了黄河铁桥,彻底切断了敌军的去路。
兰州新生:胜利后的追问
八月二十六日清晨,我军几路大军在兰州城区顺利汇合,与城内所剩无几的守军展开巷战。大部分敌军在解放军进城前已暗中逃跑,但我方仍俘虏了众多国民党士兵。巷战进行到当日上午十时,城中敌军基本被收服。第三军甚至打到了兰州东关机场,控制了敌军航路,随后主力冲过黄河铁桥,夺取了北岸的白塔山。至此,兰州战役我军大获全胜。
解放军官兵于当日举行了入城仪式,正式接管兰州。彭德怀向毛泽东报告战果时,兰州城已解放多日。此役我军共歼灭马家军一万两千七百至两万七千人,俘虏了一万三千七百至一万四千四百人。我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八千七百名战士壮烈牺牲。
然而,在统计俘虏数量时,彭德怀发现了一个异常现象:被关押的一万四千余名俘虏中,竟没有一位团级以上的军官,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。直到一个月后,一名被捕的下级秘书才披露了其中原因:在解放军进城前,敌方所有的高级干部都已在马继援的部署下,悄然弃城而逃。这些军官抛下部下,为保自身性命而选择“金蝉脱壳”,他们的身影自然没有出现在俘虏名单中。马家军的领导层因此彻底瓦解,部分甚至逃往沙特。
结语
兰州战役的胜利,是无数解放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辉煌篇章。这场战役的惨烈与牺牲,深深刻画在我军史册上。它不仅展现了解放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意志和崇高牺牲精神,更无情揭示了国民党军队内部高级将领的自私、怯懦与腐朽。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与精神面貌,在兰州城下进行了终极较量,最终决定了历史的走向。
证券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